
▲王创云给农民讲解有机旱作玉米种植技术。
“功能农业是一个新项目,也是一个有潜力的项目,我们青年学者应该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将功能农业在山西的市场挖掘出来,实现科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让功能农业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为精准助力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独有的价值 。”
——王创云的种植体会
王创云,农业部农产品营养标椎委员会委员,山西功能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农科院团委副书记。
工作以来,他主持玉米抗旱、增产、节本精播栽培技术,开发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国家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土高原小麦玉米油菜田间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研发、推广项目(课题),鉴定成果4项,审定品种7个,国家授权专利38项,发表论文45篇。他所领导的团队在功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导组对其项目基地进行考察,并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43岁的王创云成绩不凡。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组视察王创云团队基地(有机旱作功能藜麦)。
乍一看,王创云是一个白面书生,书卷气很浓,然而他却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农民”,但是这个“农民”不简单,既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专家交流玉米的种植技术,又能卷起裤腿一头扎进地里察看苗情,还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秘书长、山西省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1999年7月,王创云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但是他不怕苦、不嫌累,满怀着一腔热血,经常到基层做技术服务工作。
▲王创云向农业部、山西省领导汇报玉米有机旱作技术。
渐渐地,王创云感到,许多新技术成果需要大力去普及推广。于是,他主动参加各种推广活动,参加省委扶贫工作队,宣传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008年,王创云在清徐县王答乡、集义乡、徐沟镇、孟封镇、西谷乡、柳杜乡6个乡镇组织实施了737公顷“先玉335”高产综合栽培技术项目承包。当年,6个乡镇737公顷玉米生产田总产量831.03万千克,比前三年总增产了108.44万千克,总增产值151.82万元,农民们欢欣鼓舞。“能为我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贡献力量我也感到欣慰”,王创云说。
干旱少雨一直是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而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追捧,王创云深深地意识到,我省农业必须走绿色有机旱作之路。2015年,王创云主持国家“十三五”行业专项课题“东部丘陵区玉米小麦艺机一体化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升与应用(黄土高原小麦玉米油菜田间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目前,该项目已在五台县建立集保墒、施肥、密植种植方式于一体的旱地玉米高产标准化试验核心示范基地67公顷,推广335公顷,技术辐射应用3350公顷。在寿阳县,联合寿阳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站、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赵其国院士的大力支持与亲自指导下,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专家一起建立了功能农业示范园,开展有机旱作及富硒、富锌、富锶等功能农业方面的研究。在今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园区内一水不浇,地膜零使用,经专家测产,有机旱作玉米产量达1015.1千克,达到了节水、节肥、节药的效果,而且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为现代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王创云教授给中非南南合作农业培训班学员讲解有机旱作功能农业技术。
▲推广新技术成果不分寒暑。
从2015年开始,王创云敏锐地觉察到了功能藜麦生产对于我省发展功能农业的重要作用,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了有机旱作功能藜麦种植技术研发,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确定了一套有机旱作功能藜麦种植技术,与华青藜麦公司选取了两个藜麦品种,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太空辐照育种。2017年的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功能农业,面向中高端市场,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藜麦迅速成为人们追捧的功能农产品,一度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农户进行藜麦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年10月15日,王创云和自己的团队在静乐县藜麦基地向村民了解富硒、富锌等藜麦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功能农业是一个新项目,也是一个有潜力的项目,我们青年学者应该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将功能农业在山西的市场挖掘出来,实现科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让功能农业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为精准助力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独有的价值,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中央电视台播放王创云团队研发成果。
来源:山西日报 王秀娟